城鄉收入相對差距有明顯收窄:疫情發生以來,農村受到的直接影響相對小于城市,農村居民收入增速由此進一步高于城鎮居民。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自2014年對外發布以來持續高于全國城鎮居民人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兩類增速之差在2015-2017年有明顯收窄、在2018年-2019年有所擴大、疫情發生后進一步擴大。
這種增速的相對變化,雖然還未能逆轉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絕對規模的差額持續擴大的趨勢,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卻在持續上升,并且,二者比值自疫情以來上升速度明顯加快。
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農村居民多1.7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城鎮居民的35.6%;2021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農村居民多2.85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城鎮居民的39.9%。
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四大地區城鎮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的差距出現明顯變化,總體上在擴大。東部地區與中部、西部、東北地區之間,西部與中部之間,無論是平均工資的差額,還是倍數都在擴大。
東部地區遙遙領先,這種優勢雖然一度有所收斂,但近幾年再次擴大,仍顯著高于其他三大地區;西部地區工資增長態勢較好,與東部地區差距小于其他地區;東部平均工資與西部、中部之比在2008-2018年間下降,2019年以來再次回升;東北地區與其他地區差距總體上在拉大,2021年東部平均工資/東北平均工資創下歷史新高,西部/東北、中部/東北雖小于2018年,但較2020年再次回升。
各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出現差距拉大的跡象。在31個內地省市自治區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小值與最大值的比值,在2015年達到有統計以來最高點44.9%后再次下降,2020年降至40.7%,2021年微幅升至40.8%。
行業之間、同一行業不同崗位之間的收入差距有所加大:從城鎮私營單位各行業平均工資看,最高平均工資行業與最低平均工資行業的比值呈現出非常清晰的上升態勢,特別是疫情發生以來,這種趨勢明顯加劇。
分崗位看,規模以上單位就業人員崗位平均工資最高與最低之比在2020、2021年有所回升;四大地區該指標也都先后上升;國有單位崗位平均工資最高與最低之比連續兩年上升,2021年上升幅度是各類型企業中最大,私營企業次之,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也有所上升;港澳臺企業雖在2021年有所下降但仍處于近年高位,外商投資企業連續兩年下降,2021年已降至近年低位,不過,后兩類企業崗位平均工資最高最低之比顯著高于其他類型企業。
在有統計的行業中,幾乎所有行業的規模以上單位分崗位平均工資的最高與最低之比在2021年都有不同程度上升,唯二下降的是住宿和餐飲業、教育行業,但其比值仍處于歷史高位;上升幅度最大是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其最高與最低之比已達4.34倍,采礦業上升幅度次之,目前已升至3.07倍;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崗位差距持續擴大,目前,最高崗位平均工資已是最低崗位的4.28倍,顯著高于2015年的3.63倍。
非私營單位與私營單位收入差距有所拉大:私營單位就業人員、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是城鎮就業除個體就業之外的兩大主體,分別占城鎮就業36.9%、32.2%(2019年),這兩大群體平均工資差距自2015年以來不斷擴大,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超過私營單位的部分持續擴張,到2021年達4.4萬元,同年,私營單位平均工資為非私營單位的58.9%,較2014年高點64.6%下降了5.7個百分點。
需要指出的是,城鎮非私營單位不僅僅包括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也包括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外商投資經濟、港澳臺商投資經濟等單位,不包括城鎮私營單位、個體就業人員、自由職業者人群。2021年,外商投資單位、股份有限公司、國有單位平均工資是城鎮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的1.18、1.14、1.08倍,前兩者與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的比值結束了2014年以來的下降態勢,后者的比值結束了2014年以來的上升態勢。
此外,從全國居民五等分收入分組來看,高收入組家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其他收入組別的比值,自2018年以來有明顯上升,2020年上升幅度更大,2021年有所回落。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數與中位數差距擴大,二者比值自2017年以來再次回升并持續走高。
以上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幾年收入差距下降態勢放緩甚至出現再次擴大跡象。我們有必要進一步關注這一變化,或許可以為下一步完善分配制度提供一定參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鑒于縮小城鄉差距已取得一定進展,未來應更加著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特別是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此外,在“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方面,應考慮企業類型、行業和崗位類別進行精準調控,在發展中解決收入差距問題。如何兼顧效率、穩定市場預期,是收入分配改革的一大挑戰。
評論